從《那些年》到《致青春》,從《同桌的你》到《匆匆那年》,懷念青春的話題似乎永不過期,而記憶中的夏天仿佛都與青春有關。
眼下,又是一季夏天,又是一年畢業(yè)季。每年的這個季節(jié),都會有一群意氣風發(fā)的青年剛剛走出大學校門,或繼續(xù)深造,或踏入職場。大學是什么?有人說,就是給你一個藏書樓,一群前途未知的朋友,一份行走江湖的底氣。大學是大多數(shù)人永遠也走不出的背景,它賜予你豐富的精神財富,塑造你獨立的人格。
有人說,大學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,也是最壞的時期;是智慧的時期,也是愚蠢的時期;是信仰的時期,也是懷疑的時期;是光明的時期,也是黑暗的時期。你的大學對你意味著什么?它是如何影響著你的今天?
本期專題邀請幾位不同年齡層、不同領域的禾豐人一起來回憶那些年的大學、那些年的青春與夢想。
禾豐牧業(yè)監(jiān)事長 王仲濤先生
禾豐牧業(yè)總裁 王鳳久先生
禾豐牧業(yè)副總裁 邱嘉輝先生
禾豐牧業(yè)關內區(qū)技術品控總監(jiān) 姚巧粉女士
禾豐牧業(yè)華東區(qū)豬料事業(yè)線高級技術經理 徐海巖女士
牡丹江禾豐/三江禾豐銷售總經理 張偉利先生
禾豐牧業(yè)國際事業(yè)部助理 金戈先生
姚巧粉:
我是1986年考取的南京農業(yè)大學。上世紀80年代中期,大學生們大都關心國家大事,校園里演講比賽、社團活動比較流行。那個時候,大學校園中流行姜育恒、鄧麗君、鄭智化的歌,崔健的《一無所有》唱出了很多人的心聲;流行三毛、瓊瑤、曹明華的書,舒婷的詩以及金庸的小說;大家開始留長發(fā)穿喇叭褲,愛跳三步四步的交誼舞;“萬元戶”成為很多人奮斗的目標。
邱嘉輝:
我是1991年上的大學。那時流行香港四大天王的歌曲,周華健、譚詠麟、張國榮、黑豹樂隊、鄭鈞、陳慧嫻等歌手也深受歡迎;美國大片《真實的謊言》、《生死時速》、《阿甘正傳》風靡一時;賈平凹的《廢都》、陳忠實的《白鹿原》洛陽紙貴;一把吉他,幾首小詩,周末電影和舞會都讓我們趨之若鶩。
徐海巖:
我是1999年上的大學。我在大學里知道了beyond樂隊及羽泉、張信哲等歌手,印象最深的歌曲吳奇隆的《一路順風》,那種離別的傷感記憶猶新。
金 戈:
我是2008年到南京農業(yè)大學動物醫(yī)學系報到的。我想大學文化的特點就是駁雜,大家好像總是想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。但是無論玩什么,大家都只強調一點,是不是真的熱愛。比如,我的一個男同學突然想去跳舞,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,花了兩年去學習拉丁和國標,一度還參加過幾次大學生舞蹈大賽。我喜歡網球,作為學校網球協(xié)會會長,帶領校隊征戰(zhàn)于南京高校之間,也是多次載譽而歸。我的室友,一個癡迷于電腦游戲的家伙,因為熱愛,做了學校電競協(xié)會的會長,多次組隊去參加各種電競比賽,而且在幾個論壇負責編寫一些游戲攻略。還有一些玩滑板的、玩攝影的、做旅游攻略的、做咖啡拉花的、調酒的、排話劇的……很難說什么是流行的或者不流行的。
也許很多人覺得這些活動都不值一提,距離主流太遠,但是我想這些才是大學校園文化的寫照。不會有人去刻意追求主流、追求流行,最流行的就是對這個新鮮的世界充滿好奇,并且愿意花大量精力去研究、去掌握、去熱愛。這種流行,不是男生在人群前的招搖炫耀,不是女孩子聚在一起的花邊八卦,也不是學校領導貼在宣傳板上的主流模范。反而可能是一個人默默地在舞蹈室壓腿,一個人花一下午時間在網球場練習發(fā)球,一個人通宵練習一個游戲操作,或者一個人獨自背著相機遠走他方。所以,如果非要說流行,我想大學期間最流行的文化,應該是為自己去尋找一項可以陪伴一生的愛好。
王鳳久:
我是1987年考入沈陽農業(yè)大學畜牧專業(yè)。大學四年最 大的影響是我入學后一直擔任學生干部,從副班長到班長,到后來任系體育部部長,這個過程培養(yǎng)了我為他人服務的意識與能力,也培養(yǎng)了我的組織能力,同時也結識了許多好朋友,事實上對未來的工作非常有幫助。
姚巧粉:
大學的時光是短暫的、快樂的,盡管沒有手機和互聯(lián)網,本科生樓里也沒有電視機,但是除了上課外可干的事兒還是很多,入學后我很快被學校田徑隊招去當了田徑運動員,早晚的定時訓練養(yǎng)成了不怕吃苦、樂于奉獻的精神,宿舍里跑腿的事兒大多數(shù)都是我代勞了,特別是到校外沖洗照片取照片,兩站地的距離我從來都是走著去,而一旦領取了田徑隊的訓練補助,就請宿舍里的同學喝酸奶。后來大學里興起了勤工助學風,我也沒閑著,和一個同學合伙,我負責到校外批發(fā)瓜子等小零食,在學校電影院門口讓女生用飯票換,然后再找男生把飯票換成糧票和錢,再把糧票賣給工地上的打工者,這么一來,還真的掙了一些錢。上生理生化課,老師說要用蟾蜍(癩蛤?。┳鰧嶒灒蛤軆擅X一只,同學可以去抓。我立馬報名說我包了,我?guī)е嗔?,晚上到學校周邊抓了很多蟾蜍,開始城里的同學膽小害怕,但在我的鼓勵下,最終個個出手不凡,都有收獲。而學校周邊的試驗田里,毛豆長成了、玉米快熟了,我和同學們有點任性也不忘嘗嘗鮮,晚上散步時偷偷弄一點,回宿舍用電爐煮一煮,好香?。‖F(xiàn)在想起來很是慚愧,也不知我們的舉動有否影響老師和研究生們的試驗結果?
邱嘉輝:
沒想到我學會了踢足球,腳法、跑位、搶點、意識還都不錯,盡管體能一般。在不擅長的領域找到樂趣,我們的潛力超出我們的想象。
徐海巖:
最深刻的記憶是在大四的時候,給剛入學的大一新生介紹大學生活、專業(yè)學習等,讓他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(yè)有更深的了解,從而熱愛自己的專業(yè)。大學期間最 大的收獲應該就是和同學們的友誼了。2013年我大學畢業(yè)10年同學會,由于上海禾豐新廠建設沒能到現(xiàn)場參加,同學就打電話給我,每個人跟我說一段話,我感動地抱著電話哭。校園里那種不摻雜質的友誼,純粹得讓人懷念和珍惜。
張偉利:
我是2002年上的大學。在大學期間,經營鮮花店,銷售電話卡,收售冰刀、迷彩服,商場家電促銷員等社會實踐活動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,從獨立中體驗自主,從追求中獲得力量。同時,在圖書館遨游書海、在體育場揮灑汗水也是我大學生活中難以忘卻的記憶。
說起經營鮮花的起因,是大一的時候想送女朋友一束鮮花,但發(fā)現(xiàn)學校周圍根本找不到花店。于是就乘車去裴德鎮(zhèn),鎮(zhèn)里也沒有,再坐車去密山市里,才買到了心儀的鮮花。通過買花這件事情我在想,校園里一定會有很多像我一樣想買鮮花的人,可學校離密山市區(qū)路程遠,為一束花搭上半天的時間不太合適。于是我聯(lián)系了幾個花店,談妥價格和包送后,便做起了校園鮮花代理。制作宣傳海報,發(fā)送宣傳頁,邀請幾位女生手捧鮮花滿校園漫步,再配套耳麥、自行車、帥哥等制造浪漫的氛圍,時常在校園廣播做廣告,恰逢學校音樂節(jié)還邀請校園樂隊、歌手代言,很快鮮花的銷售非常火熱。為了刺激消費,我還不定期地推出各種優(yōu)惠活動,如每周二、周五的特價花卉、買鮮花送巧克力等,漸漸地買鮮花的人越來越多。
大二的時候,學校搬遷至大慶,我也開始賣上了二手冰刀。當時大一大二的學生冬季都有冰上課,學校要求每位學生上課時都必須穿冰刀。一把冰刀體育部賣150-200元,我賣二手的大概100元左右。有很多同學,尤其是女孩子只有上冰上課的時候才拿出來穿,平時都將其束之高閣,二手冰刀的嶄新程度同新的沒有太大的差別。大三就不用再上冰上課了,冰刀扔了可惜,放著還太占地方。于是,我把大三、大四學生的冰刀低價回收,再賣給大一的新生。由于方便之中也幫助了同學,供銷關系進展理想。后來又發(fā)動了很多同學幫助我建立供銷網絡,一時之間,壟斷校園二手冰刀的銷售。
金 戈:
如果說本科五年(動物醫(yī)學學制5年)對我影響最 大的一點,我想是我學會了享受孤獨。我本就是一個很健談而且喜歡熱鬧的人,初到南農,身邊就聚集了一些朋友。大家一起相約上課,一起相約打球,一起去食堂吃飯,一起去圖書館看書,當然也包括一起幫室友出主意給心儀的姑娘送花等等。生活是快樂的,好像一切就應該是這個樣子,生活里有這樣一群朋友,任何事大家一起去面對、去解決。
但是,沒過多久,問題出現(xiàn)了。生活里終究有一些事情,是需要一個人來承擔,比如準備出國考試。我的英文底子不是特別好,突然決定出國,要面對的壓力很大。那段時間,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書和做不完的題,連睡眠都變得奢侈和罪惡。開始的時候,朋友的關心讓我很感動,他們會主動陪我吃飯,找我坐下來聊聊天幫我減壓。但是,朋友們的關心并不能幫我多記住一個單詞,或者讓我多做對一道聽力。而壓力,這才是懸于我頭頂,維持我不去思考退路的達摩克利斯之劍。
老實說,我很感動大家的關心,但是同時也發(fā)現(xiàn)這些關心在牽扯我的精力,很矛盾的想法。我想過和大家把話說清楚,但是話到嘴邊才發(fā)現(xiàn),那將會是件非常殘忍的事情。于是,我選擇盡可能地把自己封閉起來,每天很早地去圖書館坐在偏僻的位置,很早地去食堂在大家到來之前結束我的午飯。每天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進步時的喜悅和瀕臨崩潰時的沮喪都一個人面對。這個過程,并沒有想象中的痛苦,甚至可以說是很開心的一段經歷。生活的一切,在自己的掌控中變得更趨于自己所期望的樣子,這感覺真的很棒。當然,很棒的也包括最后的結果,我如愿去了英國,讀了我喜歡的學校和專業(yè)。
臨畢業(yè)時,朋友們坐在一起,有人談起過去說:“金戈,那段時間看你每天一個人坐在角落吃飯,挺心疼你。”我聽完有那么一剎那的恍惚,因為我突然發(fā)現(xiàn),朋友并不真正理解我的快樂。當然,這種關心依然讓人感動,只是同時它也讓我明白,生活的路終究是要自己走的,沒有人可以真正分擔你的世界。
我想這是我的大學時光教會我最重要的事情,當我一個人在異國他鄉(xiāng)深造或者旅行時,都會很感謝這段經歷。
最后,送給還在象牙塔里的年輕人這樣一句我初一乍見便深深愛上的話,“你可以有很多暖心的朋友,但你還是要學會孤勇。”
王仲濤:
我是1982年上的大學。從小在工人家庭長大,但就讀農學院后,就一輩子與農業(yè)聯(lián)系在一起,讀了畜牧專業(yè),畢業(yè)后就沒有離開過這個專業(yè)相關的工作,看來終身如此了!
王鳳久:
我就讀的畜牧專業(yè)直接促使我進入畜牧飼料行業(yè),永遠感謝、感恩于我學習和從事的畜牧飼料業(yè),因為學習了這個專業(yè),使我得以與金衛(wèi)東先生及各位創(chuàng)業(yè)伙伴結識并參與到禾豐的創(chuàng)業(yè)中。
姚巧粉:
大學畢業(yè)時,老師告訴我北京市農場局給我系四個進京指標,愿不愿意去發(fā)展,我說我愿意去。有人勸我,北京風沙大,冬天時間長,且沒有什么蔬菜可吃,要么大白菜、要么土豆蘿卜。但我堅信大都市的畜牧業(yè)是有前途的,至于條件艱苦別人能活我就沒有問題,于是義無反顧地選擇北上。在打包行囊時,被我扔掉的第一本書是《特種禽類生產》。來到北京,鬼使神差,我被分到農場局下屬的當時號稱華北區(qū)第一大的特禽場工作。來到養(yǎng)殖場,我馬上找同學求救,找來了被我扔掉的那本《特種禽類生產》,于是天上飛的、地上跑的、水里游的,近20種特種禽類的生產研究開始了。四年之后,我從養(yǎng)殖場轉到了飼料廠,一直工作到現(xiàn)在。我的弟弟妹妹在我的影響下,在老家辦起了養(yǎng)雞場,雞場的經營管理在當?shù)匾残∮忻麣狻?/p>
邱嘉輝:
農牧行業(yè)是國家最早放開、充分的市場競爭行業(yè)。行業(yè)的大發(fā)展為業(yè)內人士提供了一展才華的舞臺,有志之士也在市場大潮中千錘百煉,推動行業(yè)健康、迅猛發(fā)展。作為當時農業(yè)部所屬的八大重點農業(yè)院校一一沈陽農業(yè)大學,桃李芬芳。沈農學子金衛(wèi)東先生領頭創(chuàng)辦的禾豐牧業(yè),以敢為天下先的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,中西合璧的經營意識,精誠團結的合作態(tài)度,以人為本的先進理念,天下為公的高尚境界,二十年銳意進取迅猛發(fā)展,成為全國農牧業(yè)佼佼者。我有幸作為師弟、學生以及禾豐一員,在禾豐成長中貢獻自己的力量,而且與禾豐共同成長。
王仲濤:
更加刻苦地學習專業(yè)知識及外語。
王鳳久:
如果重回到大學,我會減少玩的時間,多讀書,讀專業(yè)書籍及各方面書籍以豐富學識。此外,我一定要攻克英語,特別是聽說能力,因為大學期間是可以專心學習的最 佳時期,錯過了就不再重來。
邱嘉輝:
讀更多的書,走更多的路,識更多的人,聽最酷的樂,賞最美的畫,愛剛好的她。
徐海巖:
如果能重回大學生活,我會在專業(yè)知識學習方面再深入一些,課外閱讀也更多一些。
王仲濤:
在校時努力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知識,儲備更多的能力以備堪當大任!工作后腳踏實地銳意進取,不抱怨、不逃避,努力創(chuàng)造新業(yè)績!
王鳳久:
建議在校學生務必以學習為本,多掌握知識,豐富的學識會幫你實現(xiàn)夢想,同時又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(fā)展,提高綜合素養(yǎng)和能力,提升競爭力。建議剛畢業(yè)的大學生們要勇于從基層做起,從一線做起,愿意到最艱苦的環(huán)境中多磨練自己,這些磨礪將終身受益。
邱嘉輝:
人生之旅,選擇與堅持很重要。決定我們生命的高度、底色更關鍵。諸如那些正直、公平、責任等底色,真正起著更為持久、決定性的作用。稻圣和夫曾給出一個公式:人生成就=能力×熱情×思維模式。能力與熱情評分從零到一百,思維模式評分從負一百到正一百,沒有一個正確的思維模式即心智模式是多么可怕!
徐海巖:
對于剛畢業(yè)進入職場的大學生,我的建議是:加入到一個新的工作崗位,希望能夠盡快融入團隊;盡快完成學生到職場人的角色轉換;制定提升職業(yè)技能的學習計劃并實施;找個老師帶或設定一個學習榜樣。
張偉利:
第一,在大學期間要培養(yǎng)自己的學習能力,從舉一反三到無師自通,提高自己的學習境界。很多問題都有不同的觀察角度,在學習和解決問題時,不要拘泥一格,要敢于創(chuàng)新,善于從全新的角度出發(fā)思考問題。第二,培養(yǎng)自己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(xié)作精神,與人為善,以誠待人。以責人之心責己,以恕己之心恕人,提高自身修養(yǎng)和人格魅力。
王仲濤:
我會更看重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(tài)、扎實過硬的專業(yè)知識、與人為善的行為準則、愈挫愈堅的頑強意志。
王鳳久:
招聘大學畢業(yè)生,我會重點考慮以下幾個因素:個人素養(yǎng)、是否陽光向上、專業(yè)知識、是否愿意吃苦、對公司及崗位是否有熱情等。在學校背景方面,我會適當考慮,但會更側重于考慮個人的品德、綜合素養(yǎng)、知識水平、學習能力、發(fā)展?jié)摿?、可塑性等因素?/p>
姚巧粉:
招聘大學畢業(yè)生時,一定要了解他的成長經歷、家庭背景及興趣愛好,因為成長經歷會塑造人的性格和品格,家庭背景會彰顯個人價值觀和潛能,而興趣愛好會決定人的努力方向,對應聘崗位及今后所從事工作的認知非常重要。只有需要這個崗位,他才會珍惜,才會努力去干;只有勝任這個崗位,他才能干好;只有熱愛這個崗位,他才能發(fā)揮自己的潛能,努力干得出色。學校的背景是指多年來形成的該校畢業(yè)生的就業(yè)觀、就業(yè)方向,從而在我們準備招聘某些崗位人才時可以適當?shù)厝⒖迹绻豢紤]背景,往往招來的人不對路,干不長久,比如一些學校的學生不愿在企業(yè)長期干下去,只是作為臨時跳板等。
邱嘉輝:
我本人喜歡聰明人,讀書好的學生。畢業(yè)于名校的學生當然吸引眼球。但進入職場,我們其實進入了另一個賽場。這場馬拉松賽跑,上天不會因誰暫時領先而青睞誰,我們都需要不斷地證明。應聘者的態(tài)度和可塑性更關鍵。
徐海巖:
我更看重的是應聘者的態(tài)度、人際交往能力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、邏輯思維,他們的學校背景則是代表了他們的整體素質,僅此而已。
張偉利:
招聘大學生,我會更看重他的格局、態(tài)度、能力、毅力、學習、行動和自我管理。在學校背景方面,我會關注校風校訓、專業(yè)背景。